一次大战以来战斗机就开始走上了厮杀的战场,当时的空战主要在低空与低速的环境下进行的,如果战前遇到风雨还可以等天气转晴再开战,万一中途变天就只能硬着头皮、冒着生命危险开打了。眨眼间到了上世纪30年代,座舱也从敞篷式发展到了密闭式,装上挡风玻璃后,雨刷与除冰的设备就开始成为飞机的标配了。当时都是把汽车用的类似装置稍加修改就装上了飞机上,因此从外形上看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战时,战斗机已经能飞到上万米的高空,时速达到700多公里了,比如德国的FW190D螺旋桨飞机。地球上的雨雪现象集中发生在低云层,高度在2千米以下,因此当出现恶劣天气的时候,只要战斗机立即加速飞到云层以上就能避开危险,雨刷的功能其实已经不大了,除了在起飞与下降的阶段,雨雪才会对飞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这时期除了大型运输机、直升机这类速度不高的飞机需要安装雨刷,战斗机上已经看不到雨刷的影子了。
到了现代,战斗机的动力从活塞进化成了喷气式,飞行速度与高度就更高了,另外速度的提升对飞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外形就必须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还有因要兼顾更大的视野,所以座舱外盖几乎由全玻璃构造,外形呈水滴状。如此一来,就更无法安装只能刷平面的雨刷器了。另外,动不动就能飞出超音速的战机,确实也不便在前面装雨刷的。只是现代战争对战机的要求也高了,全天候是最起码的要求,那么难免就会遇到恶劣天气的时候,如何妥善的为战机档风玻璃去除阻碍视线物体的方法便应运而生了。
现代战机上其实是有这些设备的,只不过雨刷因为太过低端而被放弃了,改而采用科技含量更高的方法罢了,所以表面上看不到了。战机能遇到的天气现象无非是低空降雨、高空结冰这两种情况,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高科技设备是怎样工作的吧。
首先对于战机座舱玻璃表面除雨的需求,高速飞行的战机的确可以用速度来甩掉雨水,但是大量的雨水在玻璃表面扩散开来还是会阻碍视线的。方法1、改变玻璃涂层,因为涂层是高分子结构,能够排斥雨水,在涂层上的雨水不能散开只能保持连珠状态,家用轿车也开始普及这种技术了;方法2、遇到暴雨的情况下,涂层作用被削弱了,此时就要出动除雨液了,这个装置就在挡风玻璃下沿,这种液体不但能除雨,还能除雾、除霜,使用起来非常简单而有效。
其次是对于高空结冰、除雾的需要,方法1、使用布置在挡风玻璃传热导线来升高玻璃的温度,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去除雾与冰,据悉苏-35战机就是采用这种技术的。方法2、采用安装在挡风玻璃下沿的吹风设备,这是将飞机发动机的热风引到风挡底部使用的装置,热风除雾除冰的确是一种经济又实用的办法,但是这对于喷漆时代的装备来说并不适用,但在一些运输机和民用飞机上大行其道。方法3、在挡风玻璃下沿安装一个大功率的超声波发生源,不但可以清除雨雪等障碍,还能除尘,应该是最先进、高效的战机挡风玻璃清洁技术了,但它对飞行员的影响不可忽视。
战斗机采取以上这些措施的情况,总的来说还是很少的。对于高速飞行的战机,超视距作战靠的是先进的雷达与瞄准系统,只要航电都正常工作的话,玻璃外面暂时看不见还不算太大的问题。需要人眼判断的环节,多数是在起飞与降落的阶段,又或磁场干扰、航电失灵的情况下,而现代化战机也有自动化设备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正所谓有备而无患,这些小而实用的设备还是要配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