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车全说论坛

百车全说论坛 > 样内饰、外观套娃,为什么没有人疯狂吐槽领克?

样内饰、外观套娃,为什么没有人疯狂吐槽领克?

作者:车叫兽Pro

?

如今高举家族化设计名号的“套娃”车型越来越风靡,以至于大家随便瞟一眼就可以迅速识别出一辆车出自哪个品牌。所以,许多人都在吐槽,现在的汽车,哪怕是新车都越来越没有个性了。

最早,人们用套娃来形容大众品牌车型的外观设计,甚至江湖有传言:“大众只有一款车叫高尔夫,其他车型都是由它加长拍扁造出来的。”但面对消费者的吐槽,大众集团却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还进一步研究出了底盘平台化、零部件模块化等全方位的“套娃”方案。

所以,顶着西装暴徒外观设计的大众新CC采用了和帕萨特迈腾几乎完全一致的商务风内饰,在正式推出后迅速沦为消费者诟病的对象。不过有这么一个品牌,旗下所有车型都外观相近、内饰相同,但却获得了消费者高度的好评,这就是——领克。

“套娃”意义在哪?

领克是“套娃”工业里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但是要聊“套娃”,我们还得从全球最成功的车企之一——大众汽车,开始聊起。

其实,市场上像新大众CC这样因为“套娃”设计而被诟病的车型不在少数,外观方面,新大众CC拥有着对年轻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但完全照搬帕萨特和迈腾的内饰设计,不仅让整车内外非常不搭,也无法打动其主力消费人群——90后。但这样一场风波却丝毫无法遮掩大众“套娃”工业所带来的好处。

1974年,大众提出了大众B1平台概念,遵循“通用化”的准则,大众迅速推出了奥迪80和第一代大众帕萨特车型。由于两台车有着众多相同的零部件,所以高昂的研发成本、设计成本都有了更多的分摊对象,单一车型前期的设计和开发成本被大幅降低,这促成并坚定了大众推行平台化的决心。

后来,大众在“平台化”的基础之上,还衍生出了通用性更强的“模块化”概念,这一理念甚至打破了汽车设计同级别才能共享零部件的壁垒,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总成本。

虽然平台化和模块化的概念是用在发动机和底盘上的,但它们对于企业生产的意义,其实与外观和内饰设计上的“套娃”完全相同,理解了分摊成本的事情,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套娃如此盛行了。

领克“套娃”凭什么好评?

既然“套娃”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节约成本,那么它势必会带来一些弊病,而大众新CC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但同样“套娃”的领克却能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

领克品牌诞生至今,一共发布并上市的3台车型,定位紧凑级SUV领克01,定位跨界车型的领克02,定位紧凑级轿车的领克03。虽然他们的产品完全不重叠,但外观设计元素高度相近,内饰设计几乎完全相同,绝对堪称“套娃”界的楷模。

但面对同样的行为,领克却有着大众、丰田都无法企及的巨大优势,这决定了领克“套娃”丝毫不会影响其产品品质,因为它实在是够“小众”。

不论是最初的01,还是最新的03,领克的设计都是那种“喜欢的人喜欢,厌恶的人厌恶”,极为个性和前卫的设计元素显然并没有打算满足所有人的意思,但领克足够了解自己,所以同样个性和前卫的内饰设计与外观极为妥帖。

与此同时,领克足够注重对于品质感的打造,而在自主品牌中,它的母公司吉利也在这点上极为出众。领克主打价格20万左右的车型,但不论是设计风格还是材质用料,它都能让你找到30万级别的观感,所以领克的“套娃”能够收获市场的好评。

选择“套娃”还是好事?

客观的说:因为“套娃”,绝大多数品牌的车型都在逐渐失去个性,而领克产品线逐渐丰富后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套娃”之路利大于弊。

首先,正如我们开篇所说,“套娃”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的设计、开发成本,这意味着企业可以在价格端获得更大的优势,假如市场竞争足够激烈,消费者就可以购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车型。

与此同时,“套娃”给了同一个零部件、同一个设计更多验证的机会,而优化和修改的方案也可以被更大范围的应用,这也就意味着车辆的品质将会更加稳定。特别是对于领克这样的小众品牌,“套娃”可以大幅降低各类问题出现的可能,毕竟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于汽车质量的需求是高于对个性的追求的。

当然,为了避免大众新CC这样的“事故”重演,厂商应该在同一时期提供稍多一些风格的“套娃”方案来应对不同风格车型的开发,甚至可能的情况下,允许车主选择自己的“套娃”方案。

对于领克也是如此,即便现在的领克3款车型都能收获满意的市场答卷,但在车型逐渐丰富之后,领克也必然面临新车型因“套娃”丧失新鲜感与个性的问题。

?

从“保时泰”到正向研发T300,众泰要与抄袭划清界限
标致508概念运动版海外发布,混动505马力,4.3秒破百!
百车全说首页

推荐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