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品牌创厂首款 SUV─ F-Pace 自 2015 年 9 月诞生以来,此款 SUV 产品线即替品牌开发出过去未有过的客群、在各地市场皆有着不错的销售表现,甚至还获得 2017 年 WCOTY 世界风云车冠军的殊荣。其中大型 LSUV 的产品定位,主要瞄准的对手为宝马X5、保时捷Cayenne、奔驰GLE 等竞品。相较之下,近几年日渐蓬勃的小型跨界 LSUV 级别,则因宝马 X1、奥迪 Q3、奔驰 GLA、雷克萨斯 UX、沃尔沃 XC40 等车款陆续加入市场后蓬勃发展。但发展 SUV 产品线起步较晚的捷豹,则缺少此一定位的车型与对手竞逐。
不过,借重同集团路虎品牌长期耕耘 SUV 车款的资源,捷豹要扩展 SUV 产品线自然不是难事。2017 年 7 月,捷豹正式发表品牌第 2 款 SUV─ E-Pace,以"Baby Jaguar"之姿定位于 F-Pace 之下,瞄准的对手自然是宝马 X1、奔驰 GLA 等竞品;甚至在 2018 年 3 月,捷豹还进一步发表首款纯电动跨界SUV I-Pace,让捷豹的SUV产品阵线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型。
2017 年 7 月,捷豹正式发表品牌第 2 款 SUV─ E-Pace;甚至在 2018 年 3 月,捷豹还进一步发表首款纯电动跨界SUV I-Pace,让捷豹的SUV产品阵线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型。
E-Pace 身为捷豹品牌最娇小的成员,又是身处于竞争激烈的小型跨界 LSUV 级别,对捷豹品牌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融合 F-Type 设计元素,E-Pace 跑格味浓厚从外观来看,E-Pace 承袭捷豹近几年极具动感的设计语汇,其车身尺码为长 4,395mm、宽 1,984mm、高 1,649mm,其轴距则为 2,681mm,属于捷豹品牌旗下目前身型最娇小的成员。但在整体轮廓 E-Pace 与老大哥 F-Pace 不同、并非是将 F-Pace 直接"等比缩小",许多细节处的造型元素上,原厂皆赋予 E-Pace 截然不同的灵魂。
E-Pace 在设计上反倒大量承袭许多源自当家双门跑车 F-Type 的元素。就车头造型而言,虽然有着家族式的大面积方型网状水箱护罩,但在左右两侧的头灯组、以及前保杠下气坝等处的造型,E-Pace 有着更接近 F-Type 的韵味。圆润的水箱护罩线条与引擎盖上的肌理线条连成一气,因 SE 等级车型搭载 ACC 雷达系统,所以在红色厂徽处采平标设计,亮黑色泽的网状材质、以及"R-Dynamic"铭牌,则彰显试驾车搭载 R-Dynamic 外观套件的特质,前挡风玻璃下缘还有独特的"大豹带小豹"图腾设计。
头灯组采用与 F-Type 相同的锐利设计,试驾车型更有搭载 LED 头灯组、 J Blade 造型 LED 昼行灯,其藉由边缘倒钩型的昼行灯,塑造出类似豹眼的视觉感受。因搭载 R-Dynamic 外观套件,试驾车下方的气坝则分别由梯形、两侧蜂巢状进气口组成,前后保杠也没有一般车型的银色下护板配置。而是采用车身同色、以及黑色材质的设定,左右两侧更多出 LED 前雾灯配置。
E-Pace 虽然有着家族式的大面积方型网状水箱护罩,但在左右两侧的 LED 头灯组、以及前保杠下气坝等处的造型,E-Pace 有着更接近 F-Type 的韵味。水箱护罩亮黑色泽的网状材质、以及"R-Dynamic"铭牌,则彰显试驾车搭载 R-Dynamic 外观套件的特质。
E-Pace 在前挡风玻璃下缘还有独特的"大豹带小豹"图腾设计。
车侧部份,E-Pace 则彰显雷同于豹类的优美身型,车顶线条自 A 柱开始冉冉升起,走过 B 柱之后即开始向车尾收束,再搭配车尾大大面积尾翼,完整呈现 Crossover 车型具备的跨界风貌,前叶子钣处的类车侧鳍孔,则依车型等级标注 SE 字样。而在后车门手把上方,E-Pace 有着一道向外扩张、相当立体的钣件摺线,向上扬起后与车尾灯一气呵成,形塑出如 F-Type 跑车般的肌肉线条,搭配锐利的三角形尾窗设计,让 E-Pace 在静止时也有如跃动的动感姿态。
足下除了性能氛围的前后红色刹车卡钳,胎圈组方面,E-Pace P250 R-Dynamic SE 搭载运动感十足的 19 吋 5 辐式银色轮圈,胎圈尺寸为 235/55 R19,试驾车配备的胎纹为 Goodyear F1 Asymmetric 3 SUV,是高阶 SUV 胎款。
足下除了性能氛围的前后红色刹车卡钳,胎圈组方面,E-Pace P250 R-Dynamic SE 搭载运动感十足的 19 吋 5 辐式银色轮圈,试驾车胎纹则为 Goodyear F1 Asymmetric 3 SUV。
前翼子钣处的类车侧鳍孔,则依车型等级标注 SE 字样。
车尾方面,全车系标配的大型扰流尾翼,搭配 E-Pace 相当倾斜的后挡风玻璃造型,让其在车尾也有相当浓厚的跑格氛围,甚至连水平横置式锐利的 LED 尾灯,也与 F-Type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设计哲学。而即便因跨界车格让车高高出不少,E-Pace 全车系标配的双边单出尾管,也不会让车尾过于单调,在 R-Dynamic 套件车型下保杠还导入车身同色梯形饰材、黑色高光泽网状材质,让车尾看去相当灵巧而不显臃肿。
E-Pace 相当倾斜的后挡风玻璃造型,让其在车尾也有相当浓厚的跑格氛围,甚至连水平横置式锐利的 LED 尾灯,也与 F-Type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设计哲学。
全车系标配的大型扰流尾翼、双边单出尾管等都让 E-Pace 更具跑格。在 R-Dynamic 套件车型下保杠还导入车身同色梯形饰材、黑色高光泽网状材质,让车尾看去相当灵巧而不显臃肿。
内饰导入环舱式布局,10 吋荧幕与 12.3 吋全数位仪表成焦点走进 E-Pace 的内饰,一映入眼帘、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环舱式驾驶者导向的内饰设计,由上而下分别为冷气出风口、全车系标配的 10 吋触控荧幕、以及双区恒温控制旋钮。除多层次的塑料与皮质搭配缝线包覆的控台,原厂强调若从中控台上方的视角向下俯看,便可以看出其中控台上方的线条、是取材自赛道弯道的曲线,而且还一路从前台上方中央的副驾驶座侧、延伸出相当突出的三角握柄,三角握柄设计虽然在视觉上相当立体、车辆越野晃动时也方便乘员握持,但可惜其体积相当庞大,会压缩到一部分副驾驶座左侧的腿部空间。
走进 E-Pace 的内饰,一映入眼帘、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环舱式驾驶者导向的内饰设计。原厂强调若从中控台上方的视角向下俯看,便可以看出其中控台上方的线条、是取材自赛道弯道的曲线。
中控台副驾驶座侧、延伸出相当突出的三角握柄,三角握柄设计虽然在视觉上相当立体、车辆越野晃动时也方便乘员握持,但可惜其体积相当庞大,会压缩到一部分副驾驶座左侧的腿部空间。
同样的,因为其座舱跑格化的设计,整体的布局都略为向驾驶与副驾驶突出,对前座乘员而言会略带压迫感,而且驾驶座前方大面积的黑色面板塑料感也略重。不过在科技化陈述部份,E-Pace 车系也带来不少好料,台湾市场车型除了标配的 10 吋 InControl Touch Pro 多媒体触控荧幕,P250 S 以上的车型更具有 12.3 吋数位仪表板,双大尺寸荧幕加成之下,让其科技氛围也不会逊于对手。
此外,包含倒车显影功能、自动停车辅助(包含倒车入库、路边停车、停车位驶出)、AWD 四驱系统作动情况等,皆全数可在中控荧幕中显示,只不过其声控系统只支援英文等语系则略嫌可惜。12.3 吋全数位仪表部份,则与近期同集团的路虎星脉等车款相同,除可以传统双环方式显示、并将 ACC 车距等信息至于双环之间外,亦可以将地图图资放大为全荧幕显示,使用上相当便利直觉,全彩挡风玻璃投影式 HUD 则列为选配。
R-Dynamic 车型在内饰部分有包含 R-Dynamic 字样金属门槛、黑色车顶篷等设定。
方向盘部份试驾车搭载 R-Dynamic 专属的真皮跑车式方向盘,后方具有实用的换档拨片,盘辐左侧为多媒体、行车信息切换、声控等功能键,盘辐右侧则为 ACC 主动式车距定速系统按钮。虽然方向盘并非小盘径或有平底化握把设计,但盘径 2 点钟与 10 点钟方向仍有突起,整体的握感与皮质质感仍属上乘。而针对 3C 装置不离身的用车族群,E-Pace 在车内也提供最多达 5 组的 USB 充电孔,以及全车包含行李厢共计 4 组的 12V 电源插孔。
方向盘部份试驾车搭载 R-Dynamic 专属的真皮跑车式方向盘,后方具有实用的换档拨片,盘辐左侧为多媒体、行车信息切换、声控等功能键,盘辐右侧则为 ACC 主动式车距定速系统按钮
针对 3C 装置不离身的用车族群,E-Pace 在车内也提供最多达 5 组的 USB 充电孔,以及全车包含行李厢共计 4 组的 12V 电源插孔。在中控台中央下方、中央扶手置物空间处,也都有豹纹装饰。
E-Pace 车系的 EPB 电子手刹车、LKA 车道维持辅助、电动尾门等控键都在中控台左侧下方,但电子手刹车并未提供 Auto Hold 功能相当可惜。
音响部份,试驾车标配的为 10 支喇叭、共计 380 瓦的 Meridian 音响系统,整体聆听起来的音质相当具水平。座椅方面,试驾车采用 Grained Leather 对比色缝线真皮包覆跑车座椅,座椅质感与包覆性皆相当出色,并提供双前座记忆,以及多达 14 向的电动调整功能,但笔者认为其前座座椅设定偏高,再加上油门、刹车踏板组距离控台下缘的空间较小,驾驭时需要花点时间调整坐姿。
音响部份,试驾车标配的为 10 支喇叭、共计 380 瓦的 Meridian 音响系统,整体聆听起来的音质相当具水平。
试驾车采用 Grained Leather 对比色缝线真皮包覆跑车座椅,座椅质感与包覆性皆相当出色,并提供双前座记忆,以及多达 14 向的电动调整功能。
后座空间则是 E-Pace 令笔者相当惊艷的特色,原本笔者认为轴距 2,681mm 的 E-Pace 可能在后座空间会不够宽裕,但实际坐进去才发现是多虑了!以笔者 178 公分的身高乘坐之下,其膝部空间还有 2 个拳头的距离、头部空间则有 3 指,座椅有着软硬适中的发泡棉设定,在同级别中算是有水平之上的演出,再加上提供后座中央扶手、后座出风口等配置,长途行车下坐在后座也相当惬意,后轮拱与车内的隔音气密性也足具水平,唯独后座中央底板突起较高略为可惜。
后行李厢空间方面,E-Pace 虽然受限于车尾较倾斜的造型略吃掉一些高度,但行李厢开口最大宽度还是有达 131.1 公分,后排未倾倒前也具有 577 公升的容积。而在后排 6/4 分离椅背倾倒后,其最大的纵深则有 156.8 公分,容积则可一并扩大至 1,234 公升,在同级别而言依旧是有着水平之上的表现。
有趣的是,试驾车除标配便利的电动尾门外,还加入踢脚感应式开启功能,不过其感应区域不同于许多其他品牌车款是位在车尾中央下方,E-Pace 的感应区域则是在左右两侧轮拱后方与反光条之间。尾门上的厂徽处则可搭配便利手环钥匙,进行车辆的锁车或解锁感应。
试驾车除标配便利的电动尾门外,还加入踢脚感应式开启功能,不过 E-Pace 的感应区域则是在左右两侧轮拱后方与反光条之间。
动力饱满充足,动态仍有一定的驾驭乐趣而在分享动态的体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 P250 R-Dynamic SE 的动力组成与输出数据。P250 车型搭载的是一具 2.0 升 Ingenium 直列 4 缸汽油涡轮引擎,其具备双涡流增压技术,并且是集团中具有模块化、轻量化、低摩擦涂层技术的新世代动力,还获得 2018 年 WARDS 十大最佳引擎大奖,搭配由 ZF 提供的 9 速手自排变速箱下,能提供 249 匹最大马力及370N.m最大扭矩,最大马力于 5,500 转时输出,最大扭矩则于 1,200 转至 4,500 转输出。传动系统部份全车系搭载 IDD 四轮驱动系统,可透过于后差速器前半部的电控式多片离合器,在前后轮之间自行分配扭矩,可在 7.0 秒由静止加速至时速 100 公里,极速则可达到时速 231 公里的水平。
底盘悬挂采用前双 A 臂、后多连杆设定,并标配具有电子减震器设定的主动式动态系统(每秒 100 次频率调整悬挂设定),而车身抗扭曲设定虽来到同集团车型最高的 28.5kNm/deg,但因未采用如全铝合金车体,车重来到比 F-Pace 略重的 1,832 公斤。
首先就动力表现来看,即便车重超过 1.8 吨,249 匹 P250 在驾驭时加速感受仍可称相当饱满,在排档杆左侧的捷豹Drive Control 驾驭控制模式,则提供包含"雨天/结冰/雪地"、"Eco 节能"、"舒适模式"、"动态模式"等 4 种行车模式。其中在"Eco 节能"模式之下的加速反应会略为迟缓;而"舒适模式"则相当适合一般都会区行车使用,即便深踩也能有着不俗的加速表现;至于"动态模式"则在引擎声浪与加速反应皆较偏向运动化,高速行驶之下其中后段加速仍有一定的余裕。
即便车重超过 1.8 吨,249 匹 P250 在驾驭时加速感受仍可称相当饱满。
排档杆左侧的捷豹Drive Control 驾驭控制模式,则提供包含"雨天/结冰/雪地"、"Eco 节能"、"舒适模式"、"动态模式"等 4 种行车模式。
只是较为可惜的是,这具 9 速手自一体变速箱虽然档位切换仍称的上迅速,但换档时的顿挫感仍略为明显,尤其降档时拉转的档位衔接未如想象般顺畅,驾驶可适时切至手动换档、或透过方向盘换档拨片掌握主控权。而笔者实际测试在高速路段确实可手动切换到第 9 档巡航,巡航的转速则大约落在 1,500 转以下。
9 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档位衔接未如想象般顺畅,驾驶可适时切至手动换档、或透过方向盘换档拨片掌握主控权。
笔者实际测试在高速路段确实可手动切换到第 9 档巡航,巡航的转速则大约落在 1,500 转以下。
在转向表现部份,不论何种模式之下,E-Pace 的方向盘都不会给予太过紧致的手感,转打起来的轻巧感相当适合许多女性驾驶,"动态模式"则仅会在激烈操驾时给予适度加重的感受,而且拜 IDD 智能型四轮驱动系统、TVbB 刹车控制扭矩转换系统,以及短车头设定之赐,E-Pace 在激烈操驾时的指向性仍算精准,4.3 米车长设定也并不会有拖慢车身的过弯表现。
不过在底盘反应部份,即便 E-Pace 有搭载主动式动态系统、可自行依据行车模式与路况调整,但笔者认为 E-Pace 先天的高车身、以及较高车重仍带来一定的影响。悬挂的设定也是以舒适为主,因此来到经常试车的山区道路,遇到高低起伏较大的弯道,E-Pace 的侧倾表现仍较大,而车头的重量这时就会带来一定的惯性,比较会让足下的 F1A3 配胎产生折胎现象,车身会略为产生不适的晃荡感,进弯前适时将速度略为放慢,才能发挥 E-Pace 短车身灵巧的动态。而高速时车身刚性的稳定度相当扎实,风切声的抑制 E-Pace 也有出色演出,但在低速路段 19 吋大尺寸铝圈组会反馈一些碎震,笔者建议购入后可将胎压值由原厂建议的前 37 psi、后 32 psi 略为调降。
E-Pace 全车系亦提供 ASPC 全地面起步辅助系统,时速 3.6 公里至 30 公里间可启用,能在泥泞、湿草、结冰、泥土等路段协助起步,并可产生类似传统定速系统稳定车速的效果。
SE 等级车型搭攒 ACC、盲点,ACC 支援全速域而除全车系标配的 LKA 车道维持辅助、驾驶疲劳警示系统外,E-Pace P250 R-Dynamic SE 还进一步标配包含 BSA 盲点侦测辅助、High Speed AEB 高速自动刹车辅助系统、ACC 主动式定速及车流排队辅等功能。
在许多消费者关心的 ACC 系统表现部份,其系统是采用全速域跟车设定,不过定速最低需在时速 16 公里设定,设定好时速之后,便可透过控键左右两侧的按键调整车距、并总计有 4 段调整,不仅可跟随前车至静止,在短短数秒内还可跟随前车起步,若停止超过数秒则可按下 RES 按钮、或轻踏油门恢复跟车。而 E-Pace 的 ACC 系统在加速与刹车作动仍称细腻,最短车距也不会距离前车太远,BSA 盲点侦测也会适时亮起提醒后方来车,唯独较可惜的是,其 LKA 车道维持辅助是在压到车道线时,才会震动方向盘或适时给予拉回辅助,并非可维持在车道中心的设定。
换口味!不一样的英伦优雅跨界小豹整体而言,E-Pace P250 R-Dynamic SE 不论是在跑格外观、动力、先进主动安全配备等,都具备一定的实力与产品魅力,但面对激烈的中小型跨界 SUV 级别竞争,E-Pace 在价格设定等环节还有强化的空间。但想要入主小型跨界 LUV、却又不想要市场占大宗的德系或日系"制服车"选项,笔者认为具有英伦优雅跨界小豹身分的 E-Pace,确实是市场中的优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