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后悔自己的车子买得太早了”。
这是近期看到大多数合资品牌不断官降后很多消费者的心声。其实,自去年下半年我国车市遇冷急剧下行以来,合资品牌已不是第一次进行了降价。从今年1月底到4月初,这短短3个月里,因“汽车下乡”和增值税下调,大众本田丰田现代等主流合资品牌都至少进行了2次的优惠让利了。
虽说在这两波的降价浪潮中,自主品牌也迅速做了跟进。但面对很多合资品牌动则几万元的优惠,利润空间并没有这么大的自主品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两年合资品牌的价格不断下探,也导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遭到蚕食。自主品牌2018年的市场份额已由2017年的43.9%跌至42.1%。面对合资品牌的步步紧逼,自主品牌该何去何从?
与其缴械投降,不如绝地反击!这是在近几年自主品牌的苦心经营中,小编看到的精神。
差异化竞争:智能互联系统、新四化
从整个市场趋势来看,年轻化、个性化的市场将会成为增量的主要来源,主流的常规产品将会真正进入一个存量竞争的状态。嗅到这一趋势的自主品牌,充分挖掘了80后90后的真切需求后,率先在汽车上加载了世界前列的智能互联系统。例如,上汽荣威的斑马智行系统、比亚迪的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吉利的GKUI等等。可以覆盖导航、娱乐、车辆控制甚至是智能家居等多项服务,强调为用户提供多种出行场景下的智能解决方面。使得汽车不仅更加年轻化和个性化,在本土化和科技感上更是几乎秒杀了所有合资品牌。
不仅如此,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这些汽车产业未来趋势的新四化进程中,自主品牌亦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上汽、北汽新能源和我国造车新势力等,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和前景都有目共睹。
强力推动品牌向上
近年来,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车展上经常能看到外国设计师在自主品牌前驻足看车,貌似欣赏得津津有味。
由于发展历程较短,自主品牌初期往往采用逆向研发的方式尽快推出产品。那时自主品牌往往被冠以了“山寨”、“抄袭”等字眼。但2014年后,自主品牌迎来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外观方面不止新潮,更有了自己独特魅力的“牛”。到底“牛”到什么程度?看到最美大众——CC的设计师马丁·克洛普加盟了曾经自带“皮尺部”的众泰汽车你就明白了。
如果说自主品牌在外观设计方面接轨国际的难度还算太大的话,那么在车辆品质方面,就足以看得出自主品牌的用心良苦了。许多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工厂的设备先进程度、自动化率及操作规范程度,均超越外资车企的在华合资工厂。以长城汽车为例,徐水工厂二期焊装车间拥有525台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自动化率高达100%。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7DCT双离合变速器,荣获“世界十佳变速器”称号。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那么多自主品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颜值品质等上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只为换取销量有可能提高一点,这样值得吗?
也许这样对于自主品牌来讲,短期上的销量未必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提升。但是,很多自主品牌其实在下的是一盘大棋。小编认为,品牌向上是自主品牌车企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诉求,也是新阶段自主品牌转型升级的核心。所以,通过高颜值和高品质等积累多年的好口碑,从而为推动品牌向上助力。不止在轿车、SUV等车系推出自家的高价旗舰车型,更推出了自家旗下的高端品牌,例如吉利的领克、长城的WEY、奇瑞的星图等。
走出去,国产全球车型
既然国外品牌可以走进来,为何自主品牌不可走出去?
如今,走出国门已成为自主品牌的风向标。拥有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也是我国崛起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我国政策等的支持下,确实不少自主品牌“走了出去”争夺国外市场。奇瑞就算上比较早的一批。
早在2001年,奇瑞实现了首次出口海外市场。而2013年以前以贸易形式为主以发展中市场为切入口。到了2014年开始积极布局巴西等新兴市场,对当地工厂和经销商渠道实施主动规划和管理,推动品牌建设,还有属地化的运营和管理。未来还将进军欧美市场。现如今远销海外八十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奇瑞,汽车出口总量高达140多万台,可见奇瑞的实力不容小觑的。
更重磅的是,很多自主品牌不仅在国外建立工厂,而且近期已经把全球化战略当成一种常态了。这一点,在不少自主品牌频频发布全球车型上可以得到论证。比如,哈弗F7、吉利嘉际和名爵EZS等都属于布局深远的全球车型。
结语
自主品牌的崛起,实际是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实惠,迫使合资品牌给消费者让利并提供更好的服务。换句话说就是,除去大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我国自主品牌实力不断向上对很多合资品牌也造成了压力,从而迫使合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价格不断下探。
合资品牌的腥风血雨价格战,也许会造成自主品牌的整体市场份额在一定时期内下跌。但是在弱肉强食的车市里,丢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只会是弱势自主品牌。而对于强势自主品牌,它们留给对手的就是蓄势待发后的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