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聊起欧洲的汽车工业,相信十个人中起码八九个最先想到的会是德国。
的确,就算是放眼全球,德国的汽车工业水平也当之无愧为第一梯队。但如果把目光投回到几十年前,那在欧洲这片土地上,倒还真有另一个国家能与之分庭抗礼,而它就是意大利。
虽说现如今的意大利汽车工业早已失去了当初的辉煌,但这段被意大利人视为骄傲的过往,还是通过汽车博物馆的形式留存了下来。
意大利知名度较高的汽车博物馆主要分布在了三处地方。国立的意大利汽车博物馆、以及菲亚特汽车博物馆都坐落于工业重镇都灵;每年吸引无数车迷前往朝圣的法拉利和兰博基尼博物馆,都位于摩德纳市周边;而本文的主角阿尔法·罗密欧博物馆,则隐匿于时尚之都米兰的西北郊外。
相较于阿尔法·罗密欧超过百年的历史,这间始建于1976年的博物馆倒是显得有几分“年轻”。当然,博物馆实际给人的感觉还会更加现代化,因为其曾在2009年进行过一次闭馆翻修,直到2015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而在进入展馆之前,仅仅是博物馆外的停车场都足够车迷们流连忘返。
像是GT1300 Junior、4C、GTV、GiuliaSuper 1.3、1300Junior Spider等等,这些足够被收藏进博物馆的稀有经典车,实际上都来自于那些前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
整个阿尔法·罗密欧博物馆共分为三大层,分别对应着“时间长河”、“设计之美”和“极致速度”这三条主题线索。所以每一层的展车,也都是按照相应的主题进行分类和排布的。
一走进博物馆,眼前的这两台Giulia Quadrifoglio是你无论如何也不会忽略的。如果你一时间还捉摸不透它俩的身份,那么引擎盖上的“7’23”可以算作赤裸裸的提示了。
没错,这就是当年创下了纽北最速四门房车纪录的那台;至于边上身披伪装的,则是同样创下纪录的6速手动版本。
排在“时间长河”起点的,自然就是阿尔法品牌的第一款车型1910 24HP。这台车于1910年面世,搭载了一台4.1L的四缸发动机,但直到1914年才在米兰附近的Portello工厂正式投产生产。
而如果仔细观察格栅上的标志,会发现其中的英文单词只有“ALFA”和“MILANO”,至于“ROMEO”则不见了踪影。
别慌,这并非工匠在制作标志时粗心大意,而是阿尔法公司成立伊始,它真的只叫“ALFA”,直到1915年8月那不勒斯企业家尼古拉·罗密欧加盟之后,才改名为“ALFA ROMEO”,翻译成中文后颇为浪漫的“阿尔法·罗密欧”也就流传至今了。
这台车头三盏大灯一字排开的赛车,名为8C2300 Corto。虽然外观看起来方方正正其貌不扬,但它可是1932年Mille Miglia拉力赛的冠军车型。
这项赛事的全长超过1600公里,且不存在赛段之说,车手基本都是从发车一路开到冲线为止,且平均时速甚至超过100kph。
再来看一台外观设计极其经典的车型:蒙特利尔。这款车出自设计大师甘迪尼之手,可伸缩的大灯格栅是其最具辨识度的设计之一。
有趣的是,它在亮相之初官方并未为其命名,但因为概念车是在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上首发的,所以就被公众冠以了“Mentreal”之名,并最终被官方所采纳。
只是虽然名为蒙特利尔,可由于排放没能达到美国和加拿大的标准,所以这款车从未出现在包括蒙特利尔在内的北美市场。
8C Competizione是截至目前为止阿尔法·罗密欧旗下最后一款前置后驱的双门跑车,4.7LV8发动机由法拉利代工组装,同时还拥有碳纤维材质的车身结构。
8C分为硬顶和敞篷版,分别生产了500台,所以最终的总数定格在了1000台。而官方博物馆收藏的这一台,其实是最初的概念版本。
不过就在展馆外,还停放了一台量产版的8C和4C。根据悬挂的牌照可以看出,后者还曾扮演过WTCC安全车的角色。
再往后,就进入了博物馆的第二个主题展区“设计之美”。而在这块区域,陈列的几乎都是在设计领域极富代表性的车型。
这台造型有几分夸张的车全名为40-60HP CastagnaAerodinamica,其本质上还是一台40/60HP,但为了追求更低的风阻,工程师在原型车上套了一个流线型的外壳。事实证明这个外壳还是有实际作用的,因为Aerodinamica的极速从之前的125kph直接飙升到了139kph。
至于一旁的C52Disco Volante,在古董车界同样也是鼎鼎大名。这台车最大的亮点便是其外形设计,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观察,整台车都呈现出近乎于椭圆的透镜形状,从而即便是面对侧风也能提供更低的风阻系数。
在2012年日内瓦车展上,阿尔法·罗密欧曾带去了一台Disco Volante by Touring,就是在8C的基础上复刻了当年的C52 DiscoVolante。
如果换个场景再遮掉标志来猜车,那么依旧能认出这是台阿尔法·罗密欧的肯定都是硬核车迷。这台33/2 CoupéSpeciale出自宾利法尼亚之手,因而受到了同样在1969年面世的法拉利250 P5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其外观设计会与同时期的法拉利如此相似。
这两台车都是1957年的Giulietta,但左手边的Sprint Speciale是由FrancoScaglione所设计的,右边的SZ则是Zagato出品。
虽说两台车拥有几乎相同的底盘,但由于车身来自不同的制造商,所以整体的设计风格大相径庭。尤其是SZ,使用了Zagato招牌的Coda Tronca截尾设计,在当时也算是自成一派。
最后的展区主题便是“极致速度”,而在这一层,收藏展出的清一色都是阿尔法·罗密欧的赛车车型。
这台看起来与之前8C 2300 Corto有几分相似的车型,实际上是历史更加悠久的6C 1750 GS。而它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三眼红魔。
在1930年的Mille Miglia拉力赛中,车手Tazio Nuvolari就是用这三颗红色的头灯骗过了当时的领先者,让其误以为后方是一台相反方向行驶的车并放松警惕,从而在最后的直道上成功超越对手,驾驶着6C1750 GS率先冲过了终点线。
虽说这台PBimotore的车身上印有法拉利的标志,但它却是一台纯正的阿尔法·罗密欧赛车。PBimotore在车头和车尾各搭载了一台3.2L的发动机,总功率高达540马力。
究竟是谁那么有创意会想出这么个设计方案呢,答案不是别人,就是时任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经理的恩佐·法拉利。当然他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身份:法拉利创始人。
最后要出场的这台33 Stradale Prototipo,堪称是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款车基于阿尔法·罗密欧自家的Tipo33赛车所打造,拥有超高性能的同时还可以合法上路。
最终量产版的33 Stradale只生产了区区18台,而此前的原型车共有两台,除了博物馆的这台以外,还有一台被收私人藏于日本。
而由于数量实在太过稀少,即便是那18台33 Stradale都几乎没有过公开拍卖,更别说仅存的两台原型车版本。如果说法拉利的250GTO是史上最贵的古董车,那么眼前的33 Stradale Prototipo可以算是更珍贵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