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车全说论坛

百车全说论坛 > 史上第一次直播自驾游,还是开着半履带雪铁龙

史上第一次直播自驾游,还是开着半履带雪铁龙

作者:上海汽车博物馆

今天,我打算说个雪铁龙的轶事,大概就是:1922年雪铁龙“倒挡”走“丝路”抵北京,开玩笑的,是D档倒走“丝路”,这在今天都可以说很“浪man”了,毕竟人家当年还做了全球直播。

其实,雪铁龙是一个很有“中国情结”的品牌。早在87年前,雪铁龙的这次“自驾游”完全超越了技术范畴,人们称之为“东方之旅”( Croisière Jaune,亦称:黄色之旅)。

自驾游的起源,要从一位人生开挂的工程师说起,他叫阿道夫·凯格雷斯(Adolphe Kégresse)。阿道夫一生中提交过数百项与汽车相关的专利,当他兼职为沙皇开车时,不小心被皇室了解到他开挂的技能,1906年便被特聘为首席车辆机械师。

这年冬天,阿道夫发现冰雪天里沙皇的车常常趴窝,于是他随手开发了一款用履带代替后轮驱动的车辆,1909年首次实验时前轮还特意安装了滑雪板。

他的这一发明不仅能让沙俄皇室在雪地里撒欢,更成为了战争期间军队广泛使用的“半履带神器”。

Austin-Putilov

1912年,阿道夫驾驶自己研发的车在冰冻的波罗的海上疾驰,就在他为改装驱动系统自嗨时,俄军发现了这款有趣的车。1916年,最早一批半履带式装甲车Austin-Putilov便很快在俄国建成。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阿道夫回到家乡法国,拉着小伙伴一起研究专利,1920年,阿道夫被小伙伴介绍给安德烈·雪铁龙,雪铁龙先森可以说是毫不迟疑地稳住了阿道夫。至此,专利与车辆专属名称Autochenille(半履带车)落地。

对当年的“雪铁龙霸霸”而言,获得专利权不仅意味着踏入国防业,整个欧洲的农业、林业和公共服务业,都可以广泛应用。因此,雪铁龙特意成立全地形车辆部门研发这类车,阿道夫被聘为技术总监。

在吃瓜群众眼里,靠爬台阶展示半履带车的能力很新鲜,但对雪铁龙来说反响远远不够,以营销见长的他想搞个大新闻:穿越撒哈拉沙漠。

雪铁龙认为,可以在20天到1个月左右完成这项探险之旅。于是便与雪铁龙汽车总经理兼密友的乔治等人,开团了。注意,本篇的神秘男一号出现了。

1922年12月17日,雪铁龙半履带探险队10人团+5辆雪铁龙P2半履带车,从阿尔及利亚图古尔特出发,于次年1月7日抵达终点马里廷巴克图,完成了人类首次驾车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壮举。

雪铁龙半履带车,简直就是为洲际征程量身定做的。1924年10月28日至次年6月26日,车队又完成了从北到南-穿越非洲大陆的黑色之旅(Croisière Noire):北起阿尔及利亚科罗姆-贝萨尔,途径南非开普敦,渡海后驶入马达加斯加内陆。

雪铁龙在这次探险中证明,即使在非洲大陆这样的落后偏远地区,汽车也将成为未来最有效的交通方式。

在接连征服了撒哈拉沙漠和非洲内陆后,密友哈特还想走得更远,车队将目光瞄准了更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没错,终于要开团直播征战“丝路”了!

先是密友哈特梦想用汽车串联起丝绸之路,轨迹为: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欧洲之间的贸易路线。20世纪30年代前后,重走“丝路”的困难可想而知。在与其它各国交涉中,组织者考虑到苏联和阿富汗局势的不确定性,最终改变路线,选择绕道翻越海拔超过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

车队也因此被分成了 A.帕米尔组,和 B.天津组,两支队伍最终将在新疆集结,一同再向北京进发。

帕米尔组(GroupePamir)的主要成员

车队装车运输

车辆登船

对于这次探险,两支队伍共40人,特地邀请了知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史学家和博物学家参加,密友非常重视影像记录,于是聘请了百代电影制片人沿途拍摄,还有受邀的记者间或随行,这便是后来的直播了。

另外,沿途有上百只骆驼组成补给队;所使用的车辆包括雪铁龙P14、P17和P21,其中P17特别为极寒环境而设计,加持了深雪行驶时的牵引力;LV(是的,就是那个LV)还专门设计了车辆的多功能箱,它们主要储存队员的日用品,开箱后,甚至可以从中支起一张床。

1931年4月4日,A.帕米尔车队在3万公里的起点贝鲁特发车了。从4月到7月这段时间里,帕米尔队要依次穿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阿富汗。

鸟瞰贝鲁特

阿富汗

刚进入叙利亚,车辆发动机就因过热和沙尘暴故障连发,车队不得不放弃部分装备加快行进速度;在通过阿富汗南部高原时,极热天气让汽油快速挥发,汽车动力损失严重;跨入印度境内,好在沿途驻扎的英国部队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帮助。队员们清楚,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

另一边,天津组车队在内蒙草原上深陷泥泞,戈壁滩上又遇沙尘暴。

帕米尔组的记者每天将无线电信号传递到巴黎,向世界播报探险队的进展。直播的是一次次抛锚,但展现的却是科技的进步。

来到德黑兰,车队受到了波斯国王的礼迎,甚至派出军队为车队保驾护航。直播员将当时的情景写成新闻用无线电传播出去,这是人类汽车行走史上首次利用无线电信号向世界发出游记。

渡过河流

乌鲁木齐

当帕米尔组与自然环境斗争时,事情还是发生了,新疆哈密暴乱。7月初,天津组的车队抵达哈密后,被当地驻军软禁并运到了乌鲁木齐。B组领队Victor Point急中生智,分散看守人员的注意力,让队员用无线电发出莫尔斯电报求救。

疾驰的车队

布尔济尔山口

8月,A组车队终于了解到天津组被新疆军阀软禁,失联解除后,雪铁龙立即交涉,并联系民国政府和法国驻北京使团的出面,很快,天津组车队得以放行。

帕米尔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此时,帕米尔组已抵达喜马拉雅山脉脚下,7月12日开始攀登,为了到达中国接壤的基里克达坂,必须经过超十座无法支撑汽车重量的桥梁,还有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碎石小道。

因此,每次卸载车辆,队伍只能将车一一拆卸成零件,用人力一点点扛过去,再重新组装成车,有时甚至要用到炸药来开拓路径,再人力清除。

攀爬山道时出现了惊险的一幕:松软的路面经不住履带汽车的重压而垮塌,眼看车就要倒向山道边的悬崖,却僵僵停在悬崖边,奇迹般地稳住,这一刻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请再看一眼上图,它成为了东方之旅最惊险的瞬间,在后来的宣传中这一照片被广泛使用,它浓缩了车队经历的一切艰难险阻。

历时两个月,帕米尔车队终于翻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在超过4800米海拔的环境下,队员们体验了身心的最大挑战,这或许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而骄傲的经历了吧。

之后,两个小组也终于在阿克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合二为一,前往北京。

耽搁的时间进度,迫使集结后的车队要在冬季直面戈壁和沙漠,-30℃的气温将车辆逼向极限,探险队不得不彻夜保持发动机运转,随时进行检修维护。

驶出戈壁滩,最后一道难关就是黄河了。没有路,队员就用渡船过河,图为其中一辆车下船时,岸边冰面不够厚,车体有大半截落入了冰封的黄河,队员们在冰水中奋战将它拉出,虽然车辆修好后能继续行驶,但遗憾的是,货斗里沿途拍摄的部分电影胶片无法挽回了。

驶进宁夏

劳累的队员

经过长城

离终点北京越来越近,车队还遭到了一次被误认为侵略者的袭击,早已积劳成疾的领队,也就是我们的男一号密友哈特,一次又一次激励了队伍向前。

北京一角

金鳌玉蝀桥

1932年2月12日,经历了315个日夜,东方之旅探险队终于来到了紫禁城下,法国大使开启香槟接待探险队,而对于队员们来说他们只想休息。之后中国当局接待了约十天,队员们深度体验了一番北京的风土人情。

当东方之旅探险队离开北京,准备南下前往东南亚、印度一路返程至出发地贝鲁特时,不幸的消息传来了,探险发起人哈特,因肺炎在香港不治病逝。

作为密友的雪铁龙非常伤感:“哈特虽然过世了,但他的业绩永存,请考察队将你们领路人的遗体运回国。我同你们一样哀痛。”

得知噩耗的队员们

1932年6月,雪铁龙专为东方之旅开设了展览,此前在法国各家媒体不断跟踪报道远征的进展情况下,1934年上映纪录片《La Croisière jaune》(“东方之旅”)吸引了大量公众的关注。

好啦,直播结束了。

这次长途探险告诉我们,法国不仅是浪漫的代名词,更有着坚毅、执着、勇敢等等品质,法国车爱好者们应该有同感,如果喜欢,不如来博物馆转转,馆内陈列的百年雪铁龙经典车型:Traction Avant与2CV,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它们分别作为前驱轿车与法国国民车的代表,而驰名世界。

“东方之旅”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交流和共融的见证,它开创了中法友好来往的先河,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打破了地理、文化和政治的结界。

90后买了日产轩逸被吐槽 改装气动避震变低趴战车
宝来、高尔夫、朗逸的纯电版要来了,不过看了续航你们还期待吗?
百车全说首页

推荐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