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车全说论坛

百车全说论坛 > 为什么华人运通的PPT像在说书,但丁磊依然说服了我

为什么华人运通的PPT像在说书,但丁磊依然说服了我

作者:autocarweekly

文|江小花

昨天,在时隔八个月之后,华人运通召开了企业建立以来的第二场媒体问答会。从下午四点开始,到晚上7点,交流时间比预期的长了一倍,董事长丁磊标志性儒雅的嗓音,最后都说到沙哑了。

当很多新造车企业天马行空说理想、说未来的时候,华人运通一直保持着神秘的色彩;而当第一波新造车企业尝到了研发、工程、量产、交付的苦头,开始专心致志、疲于奔命的说自己有多靠谱的时候,华人运通则开始说理想。整个发布会,丁磊对制造、交付等靠谱环节不置一词:那些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

丁磊们的理想比所有目前我见到的新造车企业都要大。他很有意思的说,我可能是新造车企业董事长里面年龄最大的了,不过感谢这个时代,梦想的年龄并不和生理的年龄同步,并且作为一个汽车老兵,还可以带着华人运通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躲过很多坑。

然而梦想大,并不是浮夸、了无边际的同义词。事实上,我也并没有从任何其他新造车企业那里听到过可行性和可信度这么高的梦想。华人运通所剖出的三智战略——智能汽车、智捷交通和智慧城市,事实上是丁磊为未来交通出行勾画的一张路径表。

第一步,打造开放式可升级的,符合未来智慧出行软硬件需要的,同时又是适合当下使用的“精彩”的智能汽车。在这一步,华人运通集合了丁磊、墨菲、魏燕钦等豪华高管阵容所有的资源,跟博世、大陆、爱信、宁德时代等高集成度的巨无霸供应商,展开了规格和创新度都非常高的联合开发,包括高规格无人驾驶系统的开发等等。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代表了丁磊对智能汽车更高层次的思考。华人运通将用智能网关,作为车辆的智能中枢,取代以前的总线系统,同时,为了防止车辆某个系统的失效,在车辆的刹车、转向等众多系统上,安排了双倍冗余。也就是说,在一套系统故障的时候,另一套系统无感启动,两套系统同时故障的概率基本可以忽略。

在以无人驾驶为基础来探讨未来智能汽车的时候,这样的做法显示了这些老兵对移动交通工具的核心最关键的理解。双倍冗余,是飞机实现无人驾驶之后的标配,汽车既然要无人驾驶,也应该做到。

丁磊的PPT第一句话就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机遇,并不等同于一个千载难逢的投机机会。即便仅从造车这个单一维度来讲,这句话在当下也已经让很多已经涉足其中的人或钱感慨万千了。

第二步,几乎在汽车研发设计的同时,华人运通开始在包括盐城和浦东临港等地开始实际改造智捷交通网。

改造后的道路,基本上达到了未来智慧交通体系所需要的技术硬件能力和数据交换能力。值得一说的是,临港的改造路段,有很长一段是无信号的隧道,华人运通在这次改造中对无信号路段保持智慧交通系统正常运转进行了创造性开发。

这当然是华人运通作为一家未来出行企业的业务收入板块之一,这样的业务模块实在羡煞旁人,但更让人羡慕的是,在智捷交通网的设计、改造中,华人运通得到的实际道路运行数据,对车辆研发的信息补充。

在未来,华人运通还将承接很多类似工程,在智捷交通网星火燎原、连点成线、聚线成面的过程中,将扮演枢纽性的角色。

第三步,在车辆和道路以及政策都准备好的情况下,推进智慧城市交通体系的实现。

未来交通出行依托于无人驾驶的普及,在这个问题上,两种不同的路径已经显现,一种是以开发车辆本身智能水平的方式,来实现无人驾驶;另一种则是依托5G后时代的物联网形成的智慧城市能力,靠城市智慧设施和道路智能化实现无人驾驶的普及。

丁磊的视角很独特,显示了他汽车企业和发达地区官员的双重视角。他认为,精彩的汽车当然应该具备高规格的智能和感官系统,具有独立无人驾驶的能力。但是智能汽车的单一维度,并不能实现未来智慧交通的诉求。比如性能再好的无人驾驶车,也无法避免外来的碰撞。

同时,给每一台汽车安装高性能传感器,大大增加了智能汽车成本和普及难度,也会大幅度延迟无人驾驶社会的到来。从资源和普及时间上说都不合理。这就是典型的官员视角。

一句话,华人运通不放弃打造最精彩的智能汽车,但更大的想法是快速推动智慧城市交通体系的实现。

而作为企业,华人运通的推进思路是推进并参与标准制定。要实现智慧城市,严整的标准体系建立是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华人运通的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能够通行的“车—路—城”一体的未来智慧出行的标准的建立,就是丁磊的梦想,也是华人运通作为出行企业最大的发展空间。

昨天的交流会,重头戏之一显然是为了后续车型的亮相与上市做准备。到今年六月底,华人运通第一款95%相似度的样车将会诞生,在今年年底,第一批工程样车就会下线。2020年一整年的测试、打磨和纠偏,新车预计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上市,2021年5月,实现持续量产。

这份时间表,让看惯了业界一个个飞火流星式的量产时间表的我们登时觉得是不是过于气定神闲了。丁磊在讲这份时间表的时候,表情却是格外从容——这是我们认为,最为合理的节奏。

可以按照最为合理的节奏来走,在资本时代是一种奢望。一旦拿了钱,就再别想定定心心的坐在梳妆台前,抹了粉底抹眼影,画了眉毛涂口红,打扮好了再出门了,基本上只能戴个七七八八的面具就上台。

风投是最贵的钱,除了股权回报,还跟你要时间。丁磊说,所以每次看到同行们融资成功的消息,他就会想,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说回智能汽车,量产的产品的面目估计得倒6月份才能露出来了。不过丁磊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他们正在开发的一些技术。

最有意思的是在智能中枢控制下的四轮独立电机的底盘悬挂技术的开发。新的技术大幅度提升了四个轮子的独立运行能力,让车辆可以做到非常轻松的原地打转掉头、平行侧方移动、从零到无穷大的绕圈半径。如果要让人手动驾驶,基本上得重新去考驾照。不过在无人驾驶或者自适应的高度自动驾驶中,就会完全颠覆我们对车辆操控的概念。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我们面对一个1.5—2倍车身长度的侧方停车位,是直接开进去的。在活动现场,这个功能已经由中华第一绕车讲解员,华人运通的COO陈威旭直接做了路演。

此外,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无穷大的绕圈半径有什么意义,当车辆发生事故而失控的时候,离心力很多时候是导致车辆完全失控并最终碰撞的“凶手”,而当车辆的转向半径无穷大的时候,离心力则接近于零。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车辆四轮迅速的调整到既定方向。

这大概是车辆电动化在可见未来能给车辆驾控带来的最大的乐趣之一。而我的看法是,一家新造车企业,如果花很大的篇幅,来跟外界聊这些,才能证明这家企业里真的都是在琢磨怎么把车造好的人。我估计往少了说,也得有一半多新造车企业的老大们,不太能明白这个环节。当然,李想同学肯定是懂的。

在四轮独立电机的车上,四个车轮的运动方式组合有超过一万种,华人运通筛选了186种有实用价值的,并率先开发了14种最实用的,这些功能将部分的在第一款量产车上使用。并且电子控制系统的绝大多数功能,都是可升级的未完待续模式哦。

在华人运通的PPT上,把智能汽车、智捷交通和智慧城市分别对应的车型,称为H-U-A,架构了华人运通车辆开发以及智慧交通推进的三个维度。在未来的高维度中,我们甚至看到了车架与车身分离,车身可以脱离车架飞行的飞行汽车的场景。

这在一些飞行汽车的企业并不算特别新鲜。不过丁磊指出的其对行业发展的未来变化还是很有意思。负责行驶的底盘和车架,与负责乘坐和短途飞行的车身或许会成为两个独立产品,整车的概念可能被分解,对两个部分的消费也可以有租赁和购买等不同的方式。

这些都属于未来,但在华人运通的PPT上,这些都能看得到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这或许是这份PPT与“那些”PPT的内核差别。

华人运通,现在并不想把自己归入新势力造车的行列,原因大家都懂的,这就跟有很长一段时间通用不想把GL8叫做MPV一样的道理。但是,在我看来,这或许是现在所见新涌现的造车、做未来出行的企业中,看着最有希望最靠谱的企业,应该没什么之一,(保不齐还有我没看到的)。或许,新造车的旗,就得由丁磊、墨菲们这群老兵来扛。

结尾再次重复一下PPT的第一句话: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并不等于千载难逢的投机机会。真是特别有味道的一句话。

东风公司智能网联汽车Sharing-VAN首发
百度李彦宏如此描绘自动驾驶的三境界,你怎么看?
百车全说首页

推荐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