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发布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心攻克了无人驾驶摆渡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将大幅降低车辆生产成本,具备了量产条件。该车也是目前国内首款可实现量产的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
合肥新闻频道全媒体记者:朱江 孙乃健
在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的园区内,一辆电动摆渡车缓缓向记者驶来。与普通电动摆渡车不一样的是,这辆车上的四个座位都是空着的。
只要是无人车,都会有遇人停车这项功能。但是通过先进的视觉加激光感知技术,这款无人摆渡车,可以做到遇人礼让。
感知系统精准感知路面环境,决策系统决定行驶路线,控制系统控制车辆操作,相对于传统摆渡车,这款无人摆渡车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还能通过手机APP,完美解决园区内人找不到摆渡车,摆渡车找不到人的尴尬。
除了接客、送客,这款无人摆渡车还具备手机约车、自动充电、自动泊车以及路线自选、景点语音解说等多重功能。可以实现机场、景区、学校等短距离交通出行场景下,低成本、智能化的出行需求。
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心工程师袁胜告诉记者,除了四五万元车辆成本,他们研发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成本只有五万多元,整车的价格只需十万元左右。可以说,该团队突破了无人驾驶从高额研发到低成本量产的行业瓶颈。
据了解,2018年,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心孵化成立了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将项目推向市场。今年年底前,首批无人驾驶摆渡车将实现量产,并投入实际应用。同时,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无人驾驶摆渡车示范区,除了可以供市民零距离体验无人驾驶技术,还可以进行无人驾驶知识的科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