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3 February2019
10:50
我还没有这样写过一个系列小文。10年前我在新浪博客上写过几篇文章,但读书期间学业繁重,没能一直写。到苏州工作的几年中其实有了点空闲,但奈何兴趣广泛,再加上很大部分空闲时间都贡献给了汽车杂志翻译,最终属于自己的文章并没留下。这些过往能否重提我不晓得,但可以见得,如果不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很多记忆稍纵即逝。
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台车2007 Ford Crown Victoria Police Interceptor
独处的时间里,我总会不经意想到开这么一个博客或播客,记录自己的想法,但总没真正下笔。我喜欢文字,文字本身总是很轻便,一般也很经济。特别是当有一些渠道时,你甚至不用花钱就能搞到好多书、论文等等。其实现在手机里的很多内容也都是文字,虽然形式变成了图配文字或一段文字的图(这是我最搞不懂的,直接发一段文字没人看,写出来截个图发出来就能被广泛转发),但很显然,文字依旧保持着它的魅力。
我在札幌租的2018 Subaru Levorg
我、我姑姑和北海道带广和airbnb房东夫妻合影。房东是个粉色爱好者,家装设计师。
我一直没有钱,我说的是那种可以从“我想玩车”到“这是我的MX-5”只需要几天的那种有钱。但我也从没穷困潦倒过。比如近些年在中国的日子里,我有幸做了七八趟出国旅行,两次日本、两次美国、一次加拿大、一次德国-荷兰、一次韩国、一次新西兰(这个其实是出差),还有一次到台湾省。所以钱对我来说,就是能给我还挺开心的生活,但和我周围的车友们比起来,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趣车”是一个我一直以来的缺憾。可以说,我一直不舍得花这笔钱。这其实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的内在,不觉得这笔钱必须要花;另一方面是外在,买车、用车环境在我看来没达到我的理想状态。所以,买一辆“趣车”这件事一直搁置。
2017年在洛杉矶租了2018 Dodge Challenger R/T
2017年日产内部展馆R34 GTR的NACA duct
2017年在丰田会馆坐在丰田iUnit上
2018年驾驶租来的Skoda Rapid开纽伯格林北环
2018年驾驶租来的Skoda Rapid在德国去荷兰的路上
2018年在新西兰。租来的Ford Everest在从SHPG南半球测试场下山的路上
2018年。租来的Ford Everest在SHPG南半球测试场场内
2018年在德国纽博格林赛道
2018年在新西兰的南半球测试场(South Hemisphere Proving Ground)做冬季测试
直到来了英国,一个玩车天堂。
2018年在加拿大Alberta租了XC90 Polestar和宝马E61 530i旅行车自驾旅行
能来到英国是我的三生有幸。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哪怕我此前一次也没来过。首先,认识这个国家是所有我的平辈们共同的童年记忆——因为英语是必修课啊,而中国的英语教学出于某种原因几乎都来自英国。所以不可避免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英语课本中都会涉及到一些这个国家的东西。其次,汽车和赛车的爱好让我长期浸泡在英国(和美国)的汽车媒体海洋中。特别是考虑我的英语十分熟练(以及近乎为零的德语能力),从上大学以来,几乎学过的所有的汽车知识都是以英文为主。英国,即便在它的本土汽车工业凋零到如今如此可怜的程度的情况下,仍因为其语言为国际语言、运动车市场大、赛车实力强(可称首屈一指)、汽车媒体兴盛等诸多原因影响着大量的汽车爱好者,这一现状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改变。这种长期的文化影响下,一些思维方式和看法都在我心中成了真理。哪怕有些观念可能有失偏颇。
另外,我来的时间实在微妙。之所以说三生有幸,多半也是基于以下原因——以我的判断,这个时间点大概不会有很多英国公司通过网络、电话等远程方式招聘一个中国人来这里工作,而且还能给工作签证,签长期合同。一方面是本身对外国人(或欧盟外的人)工作的签证政策不够友好,或者说几乎是非常抵制;另一方面是这个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的历史大背景绝对不是英国招外国人的黄金时间。
当我听说自己被这个英国公司录取了的时候,心情极为复杂。对玩车来说,这是千金难换的历史性时刻。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我同时被一家美国公司录取了的话,我都会选择英国。从事业发展上看,这个选择也近乎千载难逢。我的公司是一家德国公司,而德国和英国这么近,客户还是英国客户,这给我搭建了一个无法复制的完美平台——我既可以借助英语优势在这里无交流障碍的工作,又可以凭借距离优势和团队人员主要来自德国这一客观条件频繁去德国出差交流甚至长期驻扎。借此良机,进可攻德国,这个汽车工程师的圣地;退可守英国,这个赛车工程师的圣地。考虑到汽车在我已经度过快三十年的人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走到这一步我已经尽我所能把自己送进真正的“圈子”了。
然而从收入和福利的角度讲,这个选择就没那么简单明了了。这是个高福利地区的低福利国家。整个欧洲左派气氛浓烈这件事我早有耳闻。而该地区的经济和薪酬现状我也大致了解:收入比美国差一大截,消费却比美国更加昂贵。所以高税收、低收入加上高消费会让我的生活不但不比在中国有所提升,甚至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此时的我是个大学毕业的学生,这倒还不是什么问题,但现在的我肩负着家庭的责任,这一点还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最后还有媳妇的出路。这块和本系列短文主题无关,不过多介绍,但英国汇聚了几乎全球最顶尖的药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来这里是个好机会。
这大概就是来这里工作的全部背景。2019年1月14日,我从上海浦东飞至伦敦希斯罗。从此,我的生活迎来了新的阶段。坐稳扶好,看故事如何展开。
就是现在,开始一段英国的伟大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