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新能源情报分析网独家稿件,禁止任何网站或转发。本文看似仅就R1与e1,两款低售价、紧凑型电动汽车的技术类比对,实际上是就长城(魏和欧拉)品牌,与比亚迪(乘用车和商用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全寿命周期可靠性层面的深度研判。
1、长城欧拉R1电驱动技术和车型平台:
2018年11月,长城新能源品牌欧拉再发布一款微型电动车R1。这是继长城欧拉iQ之后发布的第二款电动车。长城汽车副总裁、欧拉品牌总经理宁述勇表示:长城欧拉R1具有世界级精品小车的品质,是因为其来自于欧拉R1所基于的ME平台。ME平台是长城汽车独立研发的纯电动小车平台,也是我国自主品牌中首个新能源专属汽车平台。
2018年11月12日,笔者撰写《宋楠:又一个半成品?长城欧拉R1电动车技术状态解析》一文,深度解析了长城欧拉R1的电驱动技术、动力电池热管理策略和车型平台。
长城欧拉R1分为续航310公里和续航350公里的两个版本车型。这两个不同续航里程车型都搭载相同的“3合1”电驱动总成,分散式充配电系统。
长城欧拉R1适配的“3合1”电驱动总成,包括最大输出功率35千瓦的驱动电机、减速器和电驱动控制系统,由上海电驱动提供。额定功率3.3千瓦的充电机由杭州富特科技提供。
长城欧拉R1全系车型,适配的动力电池总成自行生产,电芯为第三方提供。至关重要的是,长城欧拉R1的动力电池总成没有适配液态高温散热和低温预热功能(热管理策略)。
续航里程350公里、动力电池装载电量33度电、整车自重接近1吨左右的长城欧拉R1,百公里电耗或维持在10-12度电。但是,长城欧拉R1最核心的电驱动总成、DCDC、OBC和PDU均为第三方提供。至关重要的是,长城欧拉R1的动力电池控制策略,仅具备最低级的风冷散热。没有设定,液态高温散热和低温预热恒温控制策略。
对于四季分明的北方用户而言,长城欧拉R1在-0摄氏度的冬季使用,充电效率和续航里程缩短将常态化;在30摄氏度以上的夏季使用,快充或满负载使用时电芯温度或普遍接近50摄氏度,主动风冷散热效率难以应对。
长城欧拉R1的外观设定,走的是讨巧路线。机灵可爱的设计,以及搭配更活泼的装饰件,就连40岁的硬核笔者,都难以抵挡其杀伤力。
然而,长城欧拉R1的外观及内饰等,起决定性的设计,似乎借鉴了日本本田电动概念车。作为长城欧拉旗下一款全新的电动汽车,至今销量也仅有千余台,就更谈不上整车全寿命周期可靠性问题了。
2、比亚迪e1电驱动技术和车型平台:
此前,笔者撰写的《》一文。文中,笔者阐述的很清楚,即将量产的比亚迪e1(此前用F0EV标注)电动汽车,承载自F0汽车。最大化的保留F0的车身焊接、内饰件及部分悬架分系统后,换装比亚迪引以为傲“E平台”电驱动技术。笔者可以负责的说,扣除补贴后售价在5-7万元区间的e1的电驱动技术,液态高温散热和低温预热动力电池热管策略,与扣除补贴后售价30万元区间的唐EV近乎完全相同。
上图为唐EV(四驱)商品车的“3合1”高压用电系统总成特写。
继承了DCDC、OBC和PDU,高压用电系统的总成,进一步降低上一代“4合1”电驱动总成的体积、自重和散热结构。
E1与在售的元360(低配)和秦Pro EV500、预售的元535和唐EV,适配的“3合1”电驱动系统总成、“3合1”高压用电系统总成和“10合1”低压用电系统总成,在技术本质上完全一致。只不过,根据适配不同功率驱动电机,采用不同的电驱动控制策略。
最重要的是,e1将会标配与元EV系列、秦Pro EV系列和唐EV系列车型一样的液态高温散热和低温预热动力电池热管理策略。这种,结构优化,散热/预热效率提升,系统重量降低的液态恒温动力电池热管理策略,在多款比亚迪系量产的电动汽车上得到超过6年的工程验证,超过4年的终端市场验证。
不可否认的是,2005年立项、2008年量产的F0的与E1共享车型平台,源于2008年上市的F0,在过去的11年间,F0的总销量超过20万台,无论整车架构,电气系统、动力总成,还是悬架分系统,都表现的成熟可靠。
3、长城欧拉系新能源技术储备及车型全寿命周可靠性:
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期间长城展出了插电混动四驱技术平台;2016年长城首款电动汽车C30EV量产;2018年5月长城首款插电混动P8量产;2018年欧拉IQ量产;2019年2月欧拉R1量产。
至今为止,长城发布了C30EV及改型、欧拉IQ和R1,4款电动汽车;2款插电混动P8和P8GT车型。
2016年量产的C30EV基型车和2018年量产的C30EV改型车,采用相同的分散式电驱动技术(依旧为第三方提供)和风冷散热动力电池控制策略。
2018年量产的欧拉IQ和2019年量产的欧拉R1,2款电动汽车适配的电驱动系统为第三方提供,并且没有任何传承与发展关系。
过去的11年间,长城制造的P8系列混动四驱车,大部分技术状态处于10年前。长城制造的C30系列和欧拉系列电动汽车,主打的扣除补贴后5万元区间低端市场。并且,C30和欧拉系列电动汽车技术含量较低,并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这3款电动汽车,可以看使用完全不同来源的外购电驱动技术的落后车型。
正如前文提及,过去11年长城在电动和混动技术研发上的苍白无力,表现在最近2年量产车型的落后水准上。完全依赖外购且没有传承的电驱动分系统,使得每款电动汽车都要重新独立经受长达3年之久的市场口碑考验和全寿命周期验证。
4、比亚迪系新能源技术储备及车型全寿命周期可靠性:
2008年,比亚迪在北京国际车展推出了ET电动概念车。同年,代号S6DM且搭载第1种技术状态的超级电四驱系统的插电混动车唐80立项。同年F3e电动汽车完成了上市之前的全部验证。
2010年-2019年,比亚迪独立研发的e6系列、e5系列、秦系列、秦100系列、秦Pro系列、唐系列、宋系列、元系列,电驱动和插电式混动四驱车先后量产。
在过去的11年间,包括K系列电动客车和T系列超级电动卡车在内,比亚迪系全部电动汽车,搭载的电驱动系统、液态恒温动力电池热管理策略,都在不同车型上进行验证和迭代提升。
即将上市的e1,所使用的“E平台”电驱动技术,集成了比亚迪近15年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积累,超过8年全球范围的终端市场考验。
最关键的是,在中国市场没有那个品牌制造的电动汽车,拥有超过比亚迪系电动汽车的全寿命周期验证能力。
笔者有话说:
同为扣除补贴后5-7万元区间,全部外购的电驱动系统、风冷散热的动力电池的长城欧拉R1,与全部自行研发的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液态恒温高温散热和低温预热动力电池热管理策略的比亚迪e1,相差的不仅是超过10年的技术差距,更是超过8年的市场可靠性验证。
在笔者看来,长城欧拉R1的唯一亮点,聚焦在外观和内饰上;比亚迪e1的唯一亮点,聚焦在与售价30万元的唐EV技术同源、且最为可靠的“E平台”技术和更对温度控制精准的液态恒温动力电池热管路。
另外,根据以往比亚迪系新能源技术和车型发展策略研判,即便搭载归属于“E平台”的元EV系列、秦Pro EV系列、唐EV系列以及e1系列,都会根据车型驱动属性和上市时间,添加一些迭代进化并进行验证的新技术和控制策略。
备注:长城制造的全系电动汽车,走的是低端化路线。比亚迪系电动汽车从来走的是高端化路线,即便售价下探到7万元区间,也依旧坚持高品质路线。而这一切的一切,源于比亚迪“技术为王”的发展路线。
至此,那个坚持“中国发展新能源不环保”的长城魏建军,恐怕要想在电驱动技术和快充系统方面追上低调的比亚迪王传福,也只能呵呵呵呵。
看似长城欧拉R1与比亚迪e1的电驱动技术、车型平台及全寿命周期可靠性方面的比对,实则是长城和比亚迪两家车厂在传统汽车、新能源核心技术、整车研发与全产业链方面、甚至领导人战略眼光和对全球发展态势把控的全向比拼。
2019年补贴大幅退坡,2020年针对整车厂的补贴完全退坡之时,缺乏新能源核心技术、包括传统车在内的车型平台正向研发能力的长城,很难众多品牌争夺20-30万元区间的新能源车市场站稳。
然而,比亚迪依靠“E平台”和即将推出的第四代“DM”技术,以及BNA车型平台的加持,轻松的将主流新能源车型产品线从7万元-30万元市场全覆盖。
可怕的是,随着产量的激增,成本大幅降低的模块化电驱动技术,并不会因为车型成本提升而波动。这就意味着,在2020年之后,包括上海产特斯拉在内的合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比亚迪依旧在保持一定利润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竞争力。
当然,这还不算,比亚迪对包括长城在内的众多本土品牌与合资品牌销售电驱动技术、动力电池技术、BSG电机、BC系列电动空调压缩机。。。。。带来的附加利润。
总之,长城与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差距,只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递增。
未完待续。。。。
文/新能源情报分析网宋楠
欢迎关注宋楠的新能源情报分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