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车市新车销量持续下滑,可以说是绿油油的一片。而根据乘联会公布的11月周零售数据显示,日均零售量为4.2万台,同比暴跌32%,跌幅相比10月再次扩大。
经销商遭遇苦寒
面对车市的低迷,汽车经销商群体首当其冲。今年入夏以来,汽车经销商与主机厂的对峙、协商乃至谈崩退网的新闻层出不穷。沃尔沃、捷豹路虎、众泰、Jeep 等品牌相继出现经销商拉横幅维权的事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厂商为了业绩和市场占有率依旧盲目地压库存,而为了完成厂商指标,许多经销商不得不赔钱卖车,这也成为压垮很多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型经销商集团的处境似乎也同样艰难:曾经贵为“汽贸第一股”的庞大集团资金链紧张,三个月内狂甩14 家店,后续更是传出现金流告急、拖欠员工工资、大股东股份全部被冻结的传闻。
无论大小经销商,今年注定是备受煎熬的一年。
如何转型自救?
既然汽车市场的增长空间远不如前,汽车品牌的号召力也不再那么有效,汽车经销商群体应该如何自救?
1
延伸服务项目
首先,利润后移,新车差价空间缩小是常态,需要在销售服务和售后生命周期中寻求效益空间。对于经销商而言,新车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薄,后端的维修保养、金融保险佣金、二手车开始贡献越来越多利润。特别是金融业务,不仅仅是经销商促进新车销售的有力工具,金融佣金也为经销商贡献了不少利润。
不少经销商不满足于只赚佣金,纷纷开展自己的融资租赁业务,以期将自己在渠道方面的优势最大化。与美国市场84%的渗透率相比,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美国市场的水平,也预示着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2
重视使用场景
其次,围绕车主用车的使用行为场景进行服务和营销。过去4S 店开展业务,无论是新客户的开发还是老客户的维护,依托的都是用户画像。但实际上,这种营销方式对一些与客户用车行为相关的业务来说,并不精准。
如果经销商能够掌握车辆行驶里程、轨迹等数据信息,则它们可以运用在以下场景:为车主提供精准的碰撞报警器,根据行驶里程提供保养提醒,为车主进行远程故障诊断和处理,从而获得售后服务的机会和产值,提供年检、验车等提醒服务……对于车主而言,客户体验得到了提升,对于经销商而言,则创造了更多的利润点。
3
借助互联网技术
再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营销、集客和强化管理,提高销售产值和服务体验。其中,金融业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经销商通过加装GPS 等系统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车辆监控和风险监控水平,降低金融业务风险,扩大金融业务基盘数量,提升金融渗透率。
而车辆行驶数据和车况信息的收集,经销商可以进一步开展在线车况检测、远程协助、故障排除等服务,提高客户体验。
并且,实时车况数据还可用于评估车辆价值,提供一键式评估和售卖,提高二手车业务的价值和机会。
总结
纵使处境再艰难,汽车这样一个重服务、重资产的行业注定离不开线下经销商这一环节。
寒冬已至, 市场或面临一场大洗牌,这其中谁将存活尚不可知,但那些寻求多元发展、坚持精耕细作、擅于利用新思维和新技术的经销商注定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