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动力系统的新能源化,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将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选择,都希望通过新能源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结合,破解汽车工业能源环境制约,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太阳能、电能等替代能源真正进入实用阶段之前,混合动力汽车因其低油耗、低排放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美、日、德等汽车工业强国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绿色新政, 2016年普及12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日本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核心内容,并计划到2020年普及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下一代汽车”达到1350万辆,为完成这一目标,日本到2020年计划开发出至少38款混合动力车、17款纯电动汽车。德国政府在2008年11月提出未来10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并宣称该计划的实施,标志德国将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在价格上,混合动力车比起同等程度的汽油车要略贵,由于量产的效果最近价格差距在缩小。再加上减税的效果,价格差将会更小。
2016年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12月,新能源汽车生产9.7万辆,销售1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6.6%和65.5%。
2016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1352万辆和80761万辆。但随着2016年的结束,旧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到期作废。2017年开始,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退坡20%,而新能源客车的补贴更大幅度减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汽车,相比于纯电动汽车更能保证续航能力,未来将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新的增长极。
图表:2012-2016年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产销量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2016年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前十名分别是唐、秦、荣威550、艾瑞泽7、传祺GA5EV、荣威E950、沃尔沃S60L、宝马5系、奔驰C350和凯迪拉克CT6。其中,唐销量为31405辆,位居榜首。
图表:2016年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整理
三、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竞争
国外混合动力车重点生产企业:丰田、本田、通用、福特,其他混合动力汽车生产厂商:克莱斯勒、宝马公司、韩国现代、保时捷、雷诺-日产等
中国混合动力汽车重点生产企业包括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安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北汽福田、广汽、华晨、吉利等。
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前景
“十三五”会议和规划制定总方针,提出详细地要求,反观汽车行业,要达到上述要求并持续发展,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汽车数量迅速增加,汽车对于空气污染严重的“贡献”功不可没,特别是近期雾霾肆虐,汽车就是罪魁祸首之一。除此之外,汽车尾气增大碳排放量,造成温室效应,影响气候。还有,当前普遍使用的燃油发动机汽车存在种种弊病,统计表明在占80%以上的道路条件下,一辆普通轿车仅利用了动力潜能的40%,在市区还会跌至25%。以上种种,显然是与“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相悖,但是,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以其舒适性、方便性,符合消费要求,注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使其达到最优效果。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汽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向,即“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四个方向。其中,“混合动力汽车”应当是目前的最优选择,有较大的可实施性和发展机会。通常所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采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这是两全其美又富有创新的设计,既能减少资源浪费和减轻污染,又不会囿于电池技术的发展不足。我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以上三个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了全国的65.1%,特别是华东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全国的 27.3%。
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潜力巨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是对“十三五”规划的最好执行和诠释,定当助力“十三五”规划,保证其良好实施。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汽车不需要外部充电系统,一次充电全部解决,发动机和电机动可以互补,不用担心没油或没电。其次,对于环境和能源利用来说,混合动力汽车减少污染和碳排放量。与传统汽车相比,由于内燃机总是工作在最佳工况,油耗非常低;它既有燃料发动机动力性好、反应快和工作时间长的优点,又有电动机无污染和低噪声的好处。
混动汽车无疑是一种创新,正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是发展的新动力”。混合动力汽车的深入发展与普及,是一个新起点,是汽车行业产业升级的新起点,也是助力“十三五”规划的新起点,更是未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