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品牌在国内经历了近三年的低潮时期,一边被国内其他合资品牌吃掉份额,一边被本土品牌紧盯着不放,除个别紧凑级轿车能在细分市场苦苦支撑以外,其中高端产品线的车型(索纳塔、胜达)可以说完全被市场边缘化。
在重新确立新一轮车型的设计语言和动力总成技术之后,现代显然很希望借由高举高打的策略重新回到中国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视野,而这一次依然是从它最拿手的设计层面开启变化。
其中的重要节点就是北京现代国产的第四代胜达车型的投放,虽然这款把主力车型售价放在20万元之上的产品并不会为北京现代的销量带来立竿见影的贡献,但它基于海外车型所进行的本土化设计改变以及改进方式,值得许多合资制造商借鉴。
北京现代新胜达
美版SANTA FE
在此之前,大厂们向中国市场导入新车的一个传统思路是:海外版车型的尺寸可以根据中国买家的喜好来实行加长政策,但车辆的整体设计元素很难随者尺寸的变化而进行大幅改动,只能继续沿用海外车型的设计理念,做得多一点的,也只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群体喜好来设计独特功能,譬如这一次新胜达就增加了指纹访问的功能。
直接把海外车型的设计搬过来的好处很明显:可以保持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步调统一,消费者选择时也足够放心。如果只看在国产的第四代胜达车型的车头造型,你也会发现除了保险杠的细微区分以外,它几乎是原汁原味引入了美版的SANTA FE的造型风格,前格栅、头灯组合雾灯等重点元素一模一样,充满了运动感和攻击性。
不过弊端也有。一些引进中国的全球车型在经过尺寸与轴距变化后会失去海外车型的设计风韵,最容易受影响的部位就是B柱及C柱之后的设计,进而需要通过细节来掩盖车身比例的失调,宝马、奔驰等品牌习惯在车辆C柱处设置镀铬条来平衡视觉就是典型例子。
但现代并没有用小修小补式的手法来调整新胜达的设计,反而采用了更加激进的方式。现代针对新胜达的车尾进行了完全重新的设计,并采用了与海外版车型截然不同的尾灯造型,整个车尾的型面与线条也发生明显的改变。
北京现代新胜达
美版SANTA FE
从国产胜达和海外版胜达的车尾对比效果来看,二者仅有后窗和扰流板使用了相同的设计。而到了尾灯部位,国产新胜达的贯穿式C型灯组极具辨识度,成功将尾部的视觉重心向上提起;而后雾灯区域的线条趋于平直,和尾灯形成平行感;排气设计也换成了中国消费者更喜爱的双边排气。
贯穿式尾灯尽管已经被豪华品牌到平民车企用了个遍,不过还是要负责任的说,国产新胜达因为定位中型SUV,未来要面对的是那些追求外观霸气和的买主,这个尾灯无疑实现了它该有的视觉效果,并且相比美版车型看上去更富力量感。其实仔细观察的话,还会发现新胜达尾灯设计和北美的另一款韩系SUV——起亚Telluride在造型理念上颇有共通之处,只是后者并未使用贯穿式设计,但灯组的造型风格非常接近。
起亚Telluride
当然,国产版的胜达也对应中国市场的国情加长了轴距,以便更好地实现车内的六座布局,这个变化也使得它的整个车尾呈现出比海外版更加稳重的观感。
尤其是在侧后45度的视角来看,美版SANTA FE想要表现还是一种偏运动的调性,线条和层次较为复杂,但并没有太出挑的设计;而国产胜达有拥有更大的后窗尺寸以及视觉效果更薄的D柱,走势平直,向消费者所暗示的家用取向更明显。
美版SANTA FE
北京现代新胜达
小结:
中国的合资车企一直在高喊着要精确把握国内消费者的心态和审美、用车需求,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寥寥无几,导入新车时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针对全球车型加长加大或者推出地区特供车型。
北京现代对于这一代新胜达的打造提供了一个折中考虑的样本:变更车辆重要部位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局部细节上。国产胜达的尾灯造型可能只会出现在中国地区版本上,不过也可以把它看作现代对下一阶段造型语言的摸索和试错,如果反映良好,将来便很有可能大面积使用在现代起亚全球各地区的车型上。
文|佘牟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