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海报炸出了关于社会审美匮乏问题。的确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宣传海报比起来,前者就像育才幼儿园小班孩子的拼贴画,后者则是央美毕业设计展的主画面。
恰逢新一期《新周刊》杂志的封面主题就是“低美感社会 我们时代的审美匮乏症”,其中包括土味家居、伪古风、网红脸、抖式快感以及塑料设计等典型的审美匮乏症, 而这些也的确是当下流行文化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不过《新周刊》还是有个小失误,那就是该杂志在角标上印了一句:人民需要首席审美官。如果把“官”改成“观”或许还说得过去,但一个“官”字却也暴露了为什么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能有如此低美感的审美匮乏症。
人民需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但人民不需要“首席审美官”,否则那不是人民的审美,而是“官”的审美。回头再看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海报,你也知道“官”的审美其实并不靠谱。
任何事物多多少都会有关联,所以说到社会的低美感审美匮乏,难免联想到汽车行业的审美匮乏。如同泛滥的流行文化一样,汽车审美虽然比过去提升太多,但发展至今仍有部分奇怪的审美存在。
镀铬狂魔
在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镀铬装饰曾风靡在各大厂商的新车设计中。就连八代雅阁这样的老牌经典车款也没能幸免,“大龅牙”的称呼甚至在当时深受追捧,销量表现自然也非常可观。之后中国品牌的崛起也曾将“钢琴烤漆”推向新的风潮,不过最终也没能打败镀铬装饰的热度。
直到近几年消费升级成为市场主题,主机厂的审美终于开始变化。镀铬装饰依然存在,但适度装饰和磨砂质感的镀铬都可以给产品带来更高级的质感。包括哑光材质的运用,比起易沾指纹和易吸灰的亮面材料也不乏是一种更高级的选择。
不过有些用户的喜好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影响,例如“镀铬狂魔”。仔细观察街头的各种车型,总有那么一部分车主热衷镀铬装饰到把中网、大灯、车窗、门把手、甚至尾灯和尾厢全部换上镀铬装饰。其场面之壮观,就差把全车都用镀铬装饰包围。
尽管“人各有志”这个词要求我们接受并包容大千世界的不同,但这种审美就像丢在路边的包装袋一样,虽然与你无关,但影响市容啊。甚至有些主机厂为了迎合这部分审美,直接把新车设计成大面积镀铬装饰,就算车身线条再流畅,也实在称不上与美有关。
乡村“改装”
这里的“改装”之所以加引号,是怕专业和热爱改装的玩家揍我,说我侮辱“改装”二字。但随着改装车的零部件在淘宝上越来越容易买到,街头各式各样的“改装车”也逐渐层出不穷。而其中一种是最难让人接受的,例如下图。
我知道在女生的口红中有一种颜色叫“死亡芭比粉”,我想在汽车的车漆颜色中,这种“死亡芭比粉”的称谓也同样存在,尤其是在宾利这个级别的产品上,换一身这样的车漆是要参加米奇的化妆舞会吗?
正常、合理的改包围、轮圈、刹车卡钳、避震、适当加尾翼等等都会引来他人围观,但浮夸的添加零部件甚至是加装跑马灯,实在令人难以苟同。还有一些我们所说的“汽配风”,同样是令人费解的存在。
变相抄袭
前段时间捷豹路虎告赢陆风的案子虽然大快人心,但国内的抄袭能力早已越过原封不动的模仿年代,如今不仅要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改动,还要花300大洋出黑稿反斥原作抄袭自己。
捂脸笑哭。饥饿营销走到这种地步,基本等于匡威在官微发公告说自己没有饥饿营销一样蠢了。麻哥记得有句歌词是: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假车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虽然汽车设计难免有些借鉴的成分,但至少把原作当个方向,例如现在突然开始流行的贯穿式尾灯,那么多厂家在做,也不见得都和林肯一样,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也有些被销量问题逼到彻底放飞自我的品牌,一款产品的内饰同时运用了奥迪A8L的方向盘、雷克萨斯的中控屏幕以及本田的电子挡位三项标志性设计。
抄得太明显不是什么好事,只会让用户的身价暴跌,同时让品牌形象毁灭。
其实不只是汽车审美依然存在低美感的审美匮乏,在国产烂片泛滥的年代冯小刚就对观众讲过这样一席话:“垃圾观众才会有垃圾电影。”话糙理不糙,虽然这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说法,但非常值得每个人去思考,如果只是用户自己把车改成汽配风,那无话可说,但如果厂家把产品做成汽配风还拿出来卖,是否存在不妥?
而整个社会的审美匮乏,大概也和街头、超市中消失的图书一角有关吧。文章开头的那本《新周刊》,麻哥跑了三家超市都没买到,但在2015年,楼下的超市甚至还能买到本地的汽车杂志。可现在,那些图书已经和我们的审美一起消失了。